首页 > 滚动 > > 内容页

老师这8句“话里有话”,剧透了孩子的命运:父母真的听懂了吗? 全球速讯

时间:2023-04-20 17:19:16 来源:新东方家庭教育

作者:主创团·牧青野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周末,送女儿上课,听到一段对话:

家长:“老师,我家孩子最近课堂表现怎么样?”

老师:“挺好的,性格挺活跃的,表现欲很强。”

听到表扬,家长非常开心,老师却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。过了一会儿,老师又说:“孩子啥都好,就是有点坐不住,话比较多。”

类似的对话,很多父母应该都遇到过。

面对家长的询问,很多老师会选择“委婉说”,而不是“直接说”。

这样做,一是为了照顾家长的情绪,不激化矛盾,二是为了不给孩子贴标签。

但如果家长听不懂这些“暗语”,就有可能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出现方向性失误。

所以,”听话听音“,听懂老师的言外之意非常重要。

在采访了很多家长和资深教师后,我整理了老师们最爱说的8句话,和这些话背后的“真相”,分享给大家:

当老师说:“你家孩子挺聪明,只是没有好好学。”

乍一听,老师夸孩子思维敏捷,是可教之才。但其实老师想说的是:

“孩子用心程度不够。”

聪明是表象,没有好好学才是根本。

《动机心理学》中提到“能力需求”,指人对能力的需求,促使人发展新技能。

放到孩子身上,道理亦然。

只强调孩子聪明,久而久之,孩子会形成条件反射:我很聪明,不需要太努力就能成功。

当他以为轻轻松松就可以成功,没有了对能力的需求时,就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。

而学习,考验的是长期竞争力。

学习后劲儿不足的孩子,很难完成更高阶的挑战。如今小初高之所以会分化,其实,考验的就是长久的学习积淀。

所以,家长应该在平时引导孩子形成踏实的学习和阅读习惯,多肯定孩子在养成这些习惯时付出的努力,而不是把表扬局限在夸他聪明上。

有网友说:

“每次看孩子的试卷,老母亲都得血压飙升。”

犯的都是相同的错误,错的都是最简单的题目。不是读错题,就是忘加小数点,怎么马虎怎么来。

表面上的粗心,看似造成了一个“偶然结果”——这次考得不好,但背后很可能有一个被忽视的“必然原因”——对某些知识掌握得不够精通。

所以,老师说孩子粗心,是在告诉家长:

“孩子基本功不扎实。”

这时,父母可以和孩子建立错题本,把容易做错的知识点再次思考、记忆、应用。

或者,也可以使用“费曼学习法”中的“以教促学”法:通过讲解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。

当然,还有些粗心问题,可以通过培养孩子养成完成作业后坚持检查这一习惯来解决。

见过很多这类学生:学啥都特别快,远超其他人。

但这种情况基本坚持不了太长时间。

过段时间,他们中有些变得不像一开始那样冲劲十足。

还有一些,会用小聪明掩饰自己的不勤奋,看起来好像很认真,但等到考试这个“试真金”的时候,立马“原形毕露”。

所以,当老师说:“孩子学啥都特别快”时,很可能是在提醒父母:

“孩子不够踏实,有些浮躁。”

入门快的孩子,悟性都很强,思维都很敏锐,只是学习不是一件只靠悟性的事,想最终学有所成,还得培养孩子静下心、多坚持、不骄不躁。

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浮躁的情况,可以这样做:

一、 先找到浮躁背后的原因;

二、 把关注点放在学习的过程,而不是学习的结果;

三、建立信任、尊重孩子、理解孩子,并由此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,然后在孩子出现浮躁问题时及时进行安抚。

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指出:

青春期的孩子,更多出现的是抑郁情绪,而不是抑郁症。

而很多青春期孩子的抑郁情绪问题,大多都是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疏解造成的。

心理学家丹尼尔·戈德曼在《社交商》中提到:人类的本质是社交动物,人类的大脑,也是社交型的大脑。

当老师经常强调孩子太内秀了时,其实很可能在说:

“孩子太内向了,需要多主动和别人交流。”

内向,并不是件坏事。

但在青春期这个特定阶段,当孩子出现抑郁情绪时,如果能有和他同龄同经历的朋友互相倾诉,孩子的负面情绪也更容易得到疏解。

很多内向的孩子,很容易让情绪向内走,持续消耗自己。

所以,在平时,父母可以多留心孩子的社交,当发现孩子确实不太擅长于社交时,可以先尝试做孩子的朋友,多倾听、少发言。

当孩子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时,才能感受到被爱与信任,一个内心自信、有安全感的孩子,才能心无顾忌地去“打开”自己。

女儿有次上课,因为不认真被老师批评了。

下课后,我刚走过去,她立马扑我怀里抽泣,老师随口说:“这孩子自尊心太强了。”

过了一会儿,我才反应过来,老师想说的是:

“你家孩子接受不了批评,受不了打击,太玻璃心了。”

其实,女儿有类似情况不止一两次了。

无论做什么,只要失败,或者受到批评。不管什么原因,要么嘟着嘴,要么大哭,要么耍脾气。

孩子玻璃心,和父母从小对他要求严苛有很大关系。

从那之后,我开始试着引导她强大内心:

一、遇到失败,先肯定她的优点,给足她安全感和自信。

二、等她情绪稳定后,和她一起分析错误在哪,具体在哪一个点,之后怎么做?

三、创造机会让她实践,只要有一点点进步,就使劲表扬她。

《少有人走的路》中写道:“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。”

出现问题,解决问题,孩子才能从中收获成长。

当发现孩子玻璃心时,一味地安慰不是最好的方法,明白孩子失误的问题在哪并解决它,在解决后及时给孩子鼓励,才是最正确的做法。

著名教育专家,中科院博士王金战老师,曾分享过一个有趣的现象:

最考验家长智慧的时刻,是孩子做完作业,让家长签名的那会儿。

这个时候,有些家长会化身“差评师”,不管孩子作业写得多好,总能找出点错别字,标点符号,某个字的工整度。总之,他一定能挑出点孩子的问题。

对这类家长的心理,王金战老师这样分析:

“这些父母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,他们觉得孩子只要一被表扬就会骄傲。”

但是,家长平时挑出的错误越多,孩子之后的成绩反而越差。

而根本原因在于:

父母只看到了孩子眼前的一处错误,却忽略了一味地指责可能会损伤到孩子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。

一个丧失学习信心的孩子,又怎么能对学习继续保持热情呢?

如果老师经常对父母说“要多鼓励孩子”,排除只是想让父母通过正向激励让孩子加油外,很可能是:

“你对孩子的打压和指责太多了。”

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,可能已经留意到孩子的挫败感很久了。

父母,应该做孩子优点的发掘者。多放大优点、多鼓励,孩子才会给你更好的回馈。

我有个家长,每次其他孩子在舞台上稍微表现得更优秀点,她就特别着急,然后不停地催我给她的孩子增加练习时间。

甚至,为了让孩子在舞台上表现得更好一些,她给孩子安排了很多比赛和培训,几乎占满了孩子的课余时间。

但是,她的孩子根本不喜欢站在台上表演,用孩子的话说,比起站在台上,她更享受成为一名观众。

后来,我主动和这个家长沟通:

“孩子已经很努力了,不要太着急,不然很可能适得其反。”

教育,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。

所以,当老师说让家长放松一点的时候,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逼得太紧了。

孩子的成长,并非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,孩子有自己的人生,适当放手,让孩子自己闯一闯,或许能搏出另一番天地。

前几天,我身边发生了一件趣事。

一位家长来接孩子,看到他最后一个完成作业,立马吼道:“你就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不磨叽吗?”

没想到孩子回了句:“那别人的爸爸有像你一样凶的吗?”

下意识地把自己家孩子和别人比较,是很多父母的通病。

你的这些口头禅,无时无刻不在暗示孩子:他不如别人。

所以,当老师说:“你家孩子挺优秀的,不用和别人比”时,潜台词可能在告诉你:

“你对孩子的打击太多了!”

比如我的这个学生,他虽然做作业速度慢,但他的作业准确率永远是第一。

孩子,是独一无二的个体。

与其通过让孩子和其他人比来激励孩子,不如大胆告诉孩子他的闪光点,鼓励他放大闪光点。

写在最后:

教育家蒙台梭利在《童年的秘密》中写道:“正是孩童时期形成的人格、习惯,续写了悠长的生命。”

孩子的未来,其实早已藏在老师的每句话中。

孩子在学校的行为表现,是一面镜子,背后映射的是家庭教育中的问题。

有句话说:“再好的老师,也做不到面面俱到,再好的家长,也需要不断进步,从来没有最好的教育,只有不断探索、不断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。”

当老师和家长,一个做灯塔,一个做船桨,孩子这艘小船,才能在乘风破浪时,行得更稳,驶得更远。

这也正是教育路上最和谐的关系:老师做好领路人,家长做好榜样,一起并肩努力!

愿这样的美好,你我皆有,为了孩子,一起加油!

x 广告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