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滚动 > > 内容页

行走丨沧海桑田

时间:2023-04-05 00:06:58 来源:行记中国旅游文学

胡蔚中,工程师,浙江省作协会员。1988年开始发表诗作,作品散见《人民文学》《诗刊》《青年文学》《诗歌报》《一行》等,作品入选《诗选刊》《先锋诗歌》《中国年度诗选》《中国诗歌精选》《浙江诗典》等各种选本,著有诗集《失败的答疑》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搬来下沙,我实现了“楼观苍海日,门对浙江潮。’’的居住梦想。

下沙在杭州湾北岸,离杭州市区十余公里。钱塘江在此绕了一个U形湾,掉头北上,在老盐仓又恢复了东流,直到入海。

下沙以前是沙地,后来是开发区,这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,工厂开始往外搬迁,下沙的人居住环境越来越好。下沙的商住区主要分布在沿江,也就是所谓的江景房。在房子和钱塘江大堤之间有一条护塘河,那是筑坝取土形成的。护塘河是一条绿色长廊,亭台水榭,草木葱郁,是个散步的好去处。

住在江边,就等于拥有了整个临江湿地,这很吸引我。市区固然繁华,但我喜欢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。

现在,我站在阳台上就可以看到钱塘江,也可以眺望着对岸的越地山水,江水汤汤,山体隐隐,这让人很容易产生一种苍茫的时空感。

钱塘江到了下沙这一段,江面日渐宽阔,由于转了大弯,流速有所减缓,所以也成了江水和海水的交接地带,各种鱼便会在这里洄游,你在大堤上散步的时候,你会经常看到捕鱼的小船,三三两两地飘在江上,不过距离比较远,看起来有点模糊,像一幅山水画,引人入胜。

现在没有人以捕鱼为生了,那些业余渔民,有的开厂,有的上班。捕鱼只是他们不舍得放掉的老行当。他们捕了鱼,就在堤坝上摆个小鱼摊,我也去那里买过,新鲜的很。

他们的房子在几个小山的脚下,村从山名,赭山脚下的叫红山村,红山农场。河庄山脚下的叫河庄镇,河庄山有两个小山头,长一点的形如龙蛇,俗称青龙山,墩状的形如猛虎,俗称白虎山。这青龙白虎的,很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惯性,后世可能也就这么叫了。

这些小山头,从下沙这边看过去,几乎是连在一起的,中间有个缺口,正对着萧山机场,一到了晚上,机场的灯火通明,映射的很远。

以前过江要过桥,现在又开通了一条隧道,方便了很多。当你来到小山脚下,你会感觉这几座小山不高,但也林木优美,郁郁葱葱。赭山比较大一些,可以登上去的,甚至可以开车上去,山顶有一个航空塔,可能是机场用的吧。

这个小山头的位置极好,站在山顶住南看过去,有一座独立的山,叫龛山(坎山),也叫航坞山。赭山和航坞山遥遥相对,以前称之为“海门“。也就是说,钱塘江一直是在这里浩浩荡荡奔向大海的。现在的杭甬高速公路路线,倒是非常接近钱塘江古水道。

古代的钱塘江在西兴渡,沿长干山、龛山、党山一线,在三江口注入大海。

南岸是会稽山的各种支脉。那北岸呢?

由于钱塘江潮水冲击,北岸的变化比较大,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支点的话,那就是我脚下的赭山,赭山以北方向,除了沙地,就是滩涂。

对面那个杭坞山,是很有历史光环的。《越绝书》说,“防坞者,越所以遏吴军也,去县四十里。杭坞者,句践杭也。二百石长买卒,七士人度之会夷,去县四十里。”自把越王勾践把都城搬到山会平原,越人也慢慢改变了山地属性,不久越国就拥有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水师,越人开始善水战,“夫椒之战“、“笠泽之战”都是吴越水军力量的比拼。越灭吴后,继续北上争霸,出杭州湾,北上琅琊,

走的也是近海路线,这在当时,已非其他诸侯国可及。

杭坞山的海湾里,曾经屯扎过骁勇的越国水师。现在远远地望过去,也会让人产生幻觉,让我再来一次“草木皆兵”吧。

钱塘江走的这个路线,现在我们称它为南大门。南大门的历史,凡乎见证了整个吴越兴衰史。历史上所有发生的事件,它的地理背景就是南大门时期的山水形制。

到了清朝的顺治年间,也就是公元1645年,距今300多年,钱塘江才彻底离开了日渐淤塞的故道。会稽山西北麓,杭州湾的大片平原,开始了充分的垦荒围田,以及交通纤陌。

此后的十几年的时间,钱塘江是从河庄山和赭山中间通过的,但我都不觉得那是一次江河改道,更像是一次治水过程。

从下沙这边看过去,几个小山几乎是列成一排的,河庄山和赭山之间那个缺口也不大,实地测量一下,也就3公里多的样子,哪容得下钱塘江这条骄龙的恣意妄为,加上河床还浅,河道中间时不时堆出一个小沙洲来。

乾隆下江南的戏本我们看了很多。其实乾隆下江南,主要还是来治水的,钱塘水患已经折腾了满清好几代皇帝了,他这也算是亲临一线。乾隆每次来都是住在盐官的陈阁老府第。来的多了,民间的说法也就多了,金庸还借题发挥,写了本《书剑恩仇录》,把乾隆和陈家的关系搞得很复杂。

杭州湾这个地方,除了钱塘江的入海,还要接受海潮的冲击倒灌,“八月十八潮,天下壮观无。”。由于南大门入海口的泥沙淤积,海潮受阻折北,转向海宁澉浦一带。这样的地理变迁,现代科学很容易作出解释,杭州湾潮涌,是月球引力的作用,它与地球呈有一个夹角,地球自转,海潮向北侧发力。

澉浦的周边也有一些小山体的,北向的海潮受到大尖山的阻挡,便顺着山体向西侵入。尖山以西一线,慢慢形成了海槽,海潮来了,人们又开始那里筑海塘,做围堰,当然也可以晒晒盐,多了门制海盐的行当。所以这个路线上,又出现了海盐,盐官、盐仓 等等这些地名。

乾隆二十三年,钱塘江在河庄山和赭山之间郁闷地行走了一段时间以后,开始掉头北上,和海盐那边的海槽会合了。

这条有点曲折的路线,我们称它为“北大门”。北大门形成以后,到现在也没有变过,钱塘江在下沙和赭山这里,转了个U型湾,这一转湾,钱塘江也似乎变的温和了不少。海潮也继续它的逆向之旅,从澉浦开始,经老盐仓,一路小跑而来。

其实潮水是每天都有的,只是八月十五,格外的的有气势。现在的潮水,已是人畜无害,还成了一个世界级的自然景观。

地铁一号线过江以后,走的也是赭山与河庄山之间这个通道,现在去萧山机场更加方便了。

过江第一站是会展中心站,你出站一看,还会感到惊讶。现在还只是农村的景象,沟沟洼洼的,还有很多地方还在拆房。

这个农村叫南阳,和河南那个南阳市没什么关系,它是有两个人的名字组合起来的。民国期间,高惠南、高惠阳兄弟在此做买卖,服务好,讲诚信。那些围垦的人,只要有什么东西要交易,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说,“找南阳去……”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南阳”二个字就成了地名。这做生意的,能把自己做成了地名,

也真是少有的成就。

钱塘江走了北大门以后,这里就成了一片沙地,有人便在这沙地上晒盐,有了很多盐场,制盐是个苦差使,风餐露宿的,但萧山人是从来就不怕苦的,这大概是越人传承下来的良好品质吧。

不过生活在南阳的萧山人,以后又要改变一下生活方式了,地都被征了,这片区域,以后要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展馆中心了。

看到路边种菜,我问,“地征了,有钱了,还种菜啊。”他乐呵呵地说,“钱不钱的没啥关系,闲不住呢。“

关联阅读

x 广告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