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滚动 > > 内容页

穿越2300年,“水祭”大典忆屈原、祭屈原、诵屈原

时间:2023-06-21 23:23:31 来源:湖南日报

三湘都市报·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实习生 宋科铖


(资料图片)

洞庭烟波浩渺,寄托无尽哀思。6月21日上午,纪念屈原逝世2300周年之“水祭”大典在岳阳汨罗屈子文化园举行。“水祭”大典挖掘了汨罗端午习俗和非遗文化,以一艘跨越古今的巨型“主祭船”为载体,三次敲响长鸣钟配合画外音,作为祭祀大典篇章的创意串联,围绕忆屈原、祭屈原、诵屈原三个篇章,生动还原了2300年前屈原怀沙殉国以及楚国百姓江中寻觅屈原的震撼场面。

【忆屈原】

敲响长鸣钟,吟诵《九章·怀沙》

“端午佳节祭屈原,欣逢盛世舜尧天。喜有春风汨罗道,齐聚江中忆先贤!备矣!”“忆!”

6月21日,随着屈子祠守护者、白发苍苍的刘石林敲响长鸣钟,“水祭”大典的序幕正式拉开。

“子非三闾大夫与!何故至于斯?”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。”2300年前,结束与渔夫的对话,屈原在汨罗江,纵身一跃。

相传,屈原在汨罗定居的近十个年头,经常与渔父在江中捕鱼,与农民在田间劳作。农闲或夜晚就在草庐中创作诗赋。

直到公元前278年,秦将白起率兵攻破楚国郢都。屈原听到这个早已料到的消息,内心万分痛楚,便选在楚人端午“祭龙”的日子,怀沙自沉于汨罗江。

“知死不可让,愿勿爱兮,明告君子,吾将以为类兮。”现场,白发苍苍的“屈原”吟诵出《九章·怀沙》的最后一句,“沉入江中”。

现场,还通过音诗画朗诵《颂屈子》,让在场游客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经历,他的家国情怀、美政理想、不朽诗章,随着万古清冽的汨罗江,流淌神州,浸润全球,化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前行。

【祭屈原】

秭归米做粽子,撒入汨罗江

长鸣钟二响,本场活动的第二篇章—祭屈原拉开序幕。

屈子祠内,祭祀队伍进行烧香仪式后,手持祭品缓缓走至香草湖边。参祭者佩戴绶带,跟随祭祀队伍登上巨型“主祭船”。

大典现场,25个传统粽子制作人制作了2300个小粽子,并将之叠放成高2300毫米,直径为2300毫米的锥形,打造一个巨型的“追思之粽”。

而做粽子的米,来自屈原故里——秭归。部分粽子也被送上了“主祭船”。

随着主祭船慢慢驶向湖中心的祭祀点,湖面上100艘单篷船吹号击鼓,他们象征着千百年来在汨罗江上搜寻屈老夫子的一代又一代人,带着崇高的敬意汇向主祭船。

焚香、燃烛、赞香、赞烛、行叩首礼……本次“水祭”大典的祭祀环节正式开始,全体参祭者行三鞠躬礼,共同悼念屈原,气氛庄重肃穆。

随后,船上嘉宾陆续将粽子、包子撒入江水中追思屈子。

【诵屈原】

“数字屈原”现现江畔,万人复诵经典

长鸣钟三响,本场活动的最后一个篇章——《诵屈原》将活动推向最高潮。

现场,一个栩栩如生的“数字屈原”出现在汨罗江畔,10台无人机升空展现屈原经典诗词,由“屈原”领诵,全场万人复诵。

游客体验元宇宙穿越时空与屈原对话,在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”中传承爱国精神,在“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”中感悟斗争精神,在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接续探索精神……

余音流淌大江大河,精神穿越千年不朽。来自阿富汗的在华外国留学生张一白说,“我觉得现场气氛很让人感动,我第一次参加这种祭祀活动,让我对屈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。”

论屈原精神,共话爱国求索、文明传承

当天下午,还举行屈原精神及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,屈原文化知名学者代表以线下研讨、“云上”交流方式,共话爱国求索、文明传承等时代精神。与会专家认为,以爱国精神、民本精神、求索精神、斗争精神为主要内核的屈原精神,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。

汨罗屈子学院院长、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朱汉民认为,屈原将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的文化,统合为一个统一中华民族精神偶像的舜文化,推动了一种统一性与包容性文化精神的历史建构。

“万顷重湖悲去国,一江千古属斯人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表示,2300年前,屈原在汨罗江畔行吟求索,创作出《离骚》《天问》《九歌》等不朽辞章,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,为后世留下了汲取不尽的精神财富。

“屈原开辟了中国浪漫主义诗歌先河,他“书楚语、作楚声、纪楚地、名楚物”,创造出楚辞这种崭新的文学体裁,更重要的是,屈原忍而不舍和峻洁好修的人格确立出的精神范式,成为穿越时空的力量。”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说。

x 广告
猜你喜欢